• 主页 > 体育问答
  • 广东省二沙体育训练中心:藏龙卧虎的体育人才摇篮

    2006年,二沙体育训练中心为20世纪50年代的运动员举办了一场聚会。照片由受访者提供

    篮球世界大赛冠军_篮球全国冠军_中国篮球第一个世界冠军

    1956年建成的户外跳水平台现状。

    篮球全国冠军_篮球世界大赛冠军_中国篮球第一个世界冠军

    篮球场自1956年开始使用。

    篮球世界大赛冠军_中国篮球第一个世界冠军_篮球全国冠军

    董良田在二沙训练基地足球场上拍照。照片由受访者提供

    中国篮球第一个世界冠军_篮球世界大赛冠军_篮球全国冠军

    二沙岛旧貌。照片由受访者提供

    沙子聚集成一座小岛,矗立在河中央。这座位于珠江广州河段的名为“二沙”的小岛,可以说是藏龙卧虎。在这里扎根数十年的广东省二沙体育训练中心,是名副其实的“体育人才的摇篮”。新中国第一位世界冠军容国团、第一位世界纪录保持者陈敬凯、第一位游泳世界纪录保持者齐烈云都曾在这里训练。

    如果要追溯二沙体育训练中心的前世今生,还得从改写新中国乃至世界奥运会历史的20世纪50年代说起。这是新中国第一个为备战奥运会而建设的体育训练基地。建成后的近30年里,没有派出任何中国运动员参加奥运会。这段时间也记录了运动员们准备重返奥运舞台的追梦之旅。

    如今,这群最初在这里备战却未能获得奥运会参赛资格的运动员早已退出竞技舞台。他们训练和生活过的地方,至今仍在见证和服务着一代代年轻的体育力量。谈起这份传承,在二沙岛训练、工作了30多年的广东省体育局原局长董良田向南都、N视频记者讲述了中心几十年来的发展历程以及其深深扎根于二沙人们心中“争先恐后”的呼唤。

    遗憾未能成行

    反对国际奥委会“两个中国”阴谋

    1956年11月6日,距离第16届奥运会开幕仅两周左右,为坚决反对国际奥委会制造“两个中国”的阴谋,中华全国体育总会发表声明,不再参加墨尔本比赛, 澳大利亚。随后,准备前往广州二沙岛的中国体育代表团遗憾解散。

    那本来是我国运动员第一次全面展示新中国体育实力的奥运会。

    中国篮球第一个世界冠军_篮球全国冠军_篮球世界大赛冠军

    谈起与体育相关的话题,81岁的董良田依然精神抖擞。他告诉南都记者,经历了1952年赫尔辛基奥运会的匆忙后,中国已经做好充分准备参加四年后的墨尔本奥运会。

    1956年10月,新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型奥运会选拔赛在北京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1400余名运动员参加了比赛。赛后,由合格运动员组成的奥运代表团赶赴广州,在二沙岛开始出发前训练。

    “这些运动员来自全国各地,包括香港、澳门。”董良田回忆道。 “此外,来自苏联、匈牙利等国的运动员代表也来了,他们提前适应了气候,参加墨尔本奥运会。因此,这个训练基地最初被命名为‘广州国际体育俱乐部’,不会被命名为‘广州国际体育俱乐部’。”对外列出。”

    那段时间,数百名操着不同语言、操着不同口音的运动员和教练员齐聚二沙,争夺最高水平的体育赛事,将心血洒在这座江心小岛上。只是在最后一刻,中国代表团未能如期出发。

    据悉,中国决定放弃参加奥运会并解散代表团后,备战奥运会的运动员全部离开,返回各自的原籍地。从他们的年龄来看,大多数人现在已经老了或者已经去世了。由于奥运之旅最终没有成行,留下的历史信息很少。

    回望近70年前的时光,1956年的深秋,中国体育代表团和社会各界对于奥运会的热情和失落只能从零散的碎片中拼凑起来。

    南都记者查阅资料发现,人民体育出版社1956年底编辑出版的画册《奥运选拔》在扉页文章中写道:“中国奥委会决定以田径方式参加第16届奥运会”。田径、体操、游泳、举重、篮球、足球、射击等7个项目的成绩均有所提高,全部打破国家纪录,部分成绩达到或接近国际水平。

    不过,本文后面有一条编者按,大致内容是:画册印制时,中国奥委会因未能妥善解决台湾入会问题,已决定不参加第16届奥运会。

    2007年,这张专辑被天津档案馆“解密”。时任天津市体委历史办公室主任梁瑞卿透露,出发前,组委会已准备好代表团全体成员的身份证,奥运村的宿舍也已安排好。大家甚至都知道自己要住哪个房间了。所有飞往墨尔本的航班和轮船都已经订完了。

    总之,一切都准备好了,只是还没有出发的命令。正如广东省第一位女乒世界冠军梁丽珍生前所说:“我们这一代人是在为奥运会训练,但我们从来没有参加过奥运会。”

    对于那一代运动员来说,这次错过就是他们的整个运动生涯。

    为奥运会而建

    当年“全国最美、最好的根据地”

    1956年,中国体育代表团在二沙岛备战奥运会的时光虽然短暂,但为他们修建的体育场馆等设施至今依然矗立,背后的故事值得探究。

    据史料记载,20世纪初,时任广东省公安厅厅长韦邦平在二沙头(二沙岛旧名)修建别墅,后被名人辟为“避暑花园”如广东著名民族实业家梁培基。北京颐和园逐渐将这里打造成“远看云山,近看珠水鱼游”的疗养胜地。

    1954年底,为准备参加第16届奥运会,国家体委决定在与举办地墨尔本气候相近的广州建设新中国第一个体育训练基地,为中国代表团提供具有最佳的制备条件。

    中国篮球第一个世界冠军_篮球全国冠军_篮球世界大赛冠军

    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国家体委主任贺龙会同广东省省长陶铸、广州市市长朱光亲自勘察选址,最终落户二沙岛。国家体委出资在“夏日花园”的基础上进行扩建。

    “当时,我国还缺乏建设综合体育基地的经验,体育场馆的设计图纸仍然由苏联国家体委审核,建设过程中还邀请了苏联专家进行现场指导。”中山大学人类学系副教授刘莉告诉南都记者。

    在她主持的“二沙岛历史文化研究”项目中,专门用章节讲述了新中国成立后建立二沙体育训练中心的全过程。

    1955年,训练基地开始建设。经过一年多的紧张建设,新建了两块田径足球两用场和三座符合国际标准的室内综合训练馆,可用于篮球、排球、体操等项目,以及室外篮球、排球、网球等场地。还建有两间运动员宿舍、一间运动医疗诊所和一间运动员水上餐厅。至此,基地可同时开展20余项培训活动。

    “以当时的设备和施工条件来看,这样的施工速度可以说是一个奇迹。”刘莉说道。

    “至少当我还在二沙的时候,我可以说,二沙基地是全国最美丽、最好的基地。”自从以足球运动员的身份进入训练中心以来,董良田把半生的精力都奉献给了二沙岛,并对此非常感兴趣。里面的一花一石、一草一木都是宝贝,他早就习惯称这里为“基地”。

    “一开始基地里没有桥,只能坐船进入。”董良田回忆道。他第一次上岛是参加足球比赛,这里的红墙黑瓦建筑给他留下了特别深刻的印象。上岸后,小船三三两两停泊在4号楼下面的内湖里,有时会有小船从珠江上划来卖亭子粥。

    董良田告诉南都记者,该基地标志性的篮球馆和室外跳水台是1956年建成的第一批建筑,“是当时全国最好的建筑之一”。 1964年上映的体育故事片《女跳水员》中的大量场景就是在这个跳水台上拍摄的。

    原计划参加1956年墨尔本奥运会的中国代表团解散后,二沙体育训练中心移交给原广东省体委继续使用。广东体育技术学院前身中南区体工队和广州体工队的运动员从越秀山中原图书馆迁入。

    从此,二沙体育训练中心吸引了更多的海内外运动员,广东体育的新篇章也慢慢展开。

    比蓝色好

    知名竞技体育明星在这里成长

    在二沙体育训练中心建成前,贺龙曾前往广州越秀山看望正在训练的广东运动员。

    董良田告诉南都记者,当时贺龙提出要在体育战线上“保卫祖国的南大门”。这也使得广东体育产业在发展之初就以“努力赶超世界水平”为标杆。

    “当年的训练方针是‘三原则一原则’,即严、难、从实战出发、大运动量训练。”在董良田看来,竞技体育归根到底是人。运动员的天赋固然重要,但训练更重要。他们必须有铁血精神,刻苦训练,不断挑战和突破生理极限。

    正因为如此,从二沙体育训练中心落成到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举办的近三十年间,广东的体育实力日益强大。足球、跳水、举重等运动的优势逐渐显现,涌现出一批家喻户晓的竞技体育明星。也是在这个时期,他成长起来。

    中国篮球第一个世界冠军_篮球全国冠军_篮球世界大赛冠军

    赛场之外,历史的车轮从未停止。

    1971年,“乒乓外交”巧妙而有力地推动了中美关系的发展。同年,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这两件大事让越来越多的国际体育界有识之士认识到,世界体育离不开中国。

    1979年,中国恢复在国际奥委会的合法席位。 1984年,在美国洛杉矶,五星级红旗时隔32年后重返夏季奥运会。中国代表团此次回归实现了金牌数“零的突破”,共获得15枚金牌。其中,从二沙岛出来的广东举重运动员陈伟强、曾国强分别获得男子举重60公斤级和52公斤级金牌。

    值得一提的是,陈伟强的三叔、广东举重名将陈景凯是新中国体育史上第一位世界纪录创造者。在陈经开的体育生涯中,他十次打破世界纪录,但未能获得奥运会参赛资格。

    2006年,是广东二沙体育训练中心成立50周年。陈经开、齐烈云、梁丽珍等一批20世纪50、60年代从这里走出的广东体育明星,再次聚集在这里,参加党的活动、看望长辈。教练和年轻的后辈和后辈们。

    当时,训练中心第一批足球队员、退休后负责二沙岛文史编撰的冼永泉在党的记录手稿中写道:“五十年来,老一辈的运动员们在二沙岛奋力拼搏,“小米加步枪的训练方法进行刻苦训练,为祖国的体育事业创造辉煌的成绩”。

    老一辈人已经完成了体育战线上的历史使命,纷纷退出了激烈的竞技舞台,如今他们已步入晚年,分散在海内外,但他们依然怀念祖国,怀念过去。 ”

    好消息是蓝色比蓝色更好。

    傅海峰、劳力士、陈艾森等多名奥运冠军均出自二沙体育训练中心。

    “任何有幸在二沙工作过或者经历过训练、比赛的人都会惊叹二沙的美丽,没有人会忘记为二沙奉献青春的时光。”董良田表示,每个来到二沙的人都希望能够成为一个为国家、为广东争光的英雄,这是二沙的底气。

    如今,训练中心内1956年建成的篮球馆仍在使用,而室外跳水台则因基础设施原因不再使用,作为历史文物保存下来。

    这个跳台已经成为二沙体育精神的象征之一。站台下方竖立着红色标语:只争朝夕,不负韶华。

    《广东百年奥运印记》专题报道

    主撰稿:南都记者 张千涵

    本期撰稿/摄影:南都记者翁安琪(署名除外)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本站,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cdzgl.com/html/tiyuwenda/5873.html

    加载中~

    相关推荐

    加载中~